了解國外烘干機技術發展歷程,知己知彼方能追趕差距
發布時間:2016-08-17 17:17:28
國外的烘干機技術起步于20世紀40年代,發展到60年代時,已基本實現了谷物干燥機械化生產。發展到70年代時,谷物烘干機已經能夠實現自動化生產。發展到80年代時,已經向高效、節能、優質、降低成本以及電腦操控等技術手段發展。在80年代中,各種新型的烘干工藝不斷涌現,新機型、新能源不斷的開發,烘干質量也得到了穩步的提升。
糧食烘干機在美國、日本、俄羅斯等大國應用較之我國普遍。美國主要的機型有中、小型低溫烘干機以及中、大型高溫烘干機。采用才有和液化氣作為熱源,直接加熱干燥。設備具有料位控制系統、風溫控制系統以及出糧水分控制系統等。
俄羅斯的烘干機技術誕生于前蘇聯時期,在前蘇聯多數是以工廠形式生產,由于其集中化程度較高,擁有較為完善的自控系統,其中谷物干燥機多為大型和中型烘干機居多,采用高溫干燥方式。
日本糧食烘干機技術發展于二戰后。主要是中、小型水稻烘干機為主。目前日本烘干機械化水平己達91.8%,自然晾曬干燥僅占8.2%。機型有小型固定床式谷物干燥機、中、小型循環式谷物干燥機及大型谷物干燥機等。采用的熱源大多是柴油和煤油,少量采用稻殼為燃料,烘干機中大多裝有較完善自動控制系統。
相關資訊: